马铃薯不但可以食用,还是畜禽良好的块根块茎类饲料,因其含有丰富的淀粉,适口性良好,不但可以切碎生喂,还可以煮熟后拌料喂,可作为能量饲料。那么,马铃薯对种植环境有哪些要求呢?在此,帮农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马铃薯对种植环境的几点要求。
一、对土壤的要求
马铃薯作为块茎类作物,对土质和土壤通透性有较高的要求,其中沙土地目前相对比较适合马铃薯生长。沙壤土具有疏松透气、回温快的优点,这一优点利用马铃薯及时出苗,并且对马铃薯根系的生长以及块茎的膨大有利。另外,沙壤土不易积水,薯块在地下不会因缺氧而张开气孔,从而减少了感染病菌的风险。沙壤土还具有便于耕作、便于收获的特点,收获的薯块较为干净、表皮光滑、品质较好。虽然沙壤土有诸多优点,但是也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,就是由于沙壤土由于通透性好,水分的蒸发较快,因此,对于缺水或灌溉条件不足的地区,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土表裸露的面积,及时的中耕培土,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率。
有些地方的土壤属于黏重土壤,虽然保水性较强,但是回温较慢,较为湿冷,不利于出苗,会耽误农时,因此如果遇到这种土质,在播种时则需要浅播,一方面可减少出芽破土的压力,另一方面浅层土的温度相对较高,利于出苗;在种植进还要起高垄,以利于水分的排除。但是综合综合黏重土壤的特点,这种土质用于种植马铃薯并不适合,因为其通透性能差,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,影响地上茎叶的生长,从而降低光合作用,最终会影响薯块的生长发育。另外,较为封闭的土壤环境会给薯块带来额外的压力而导致畸形,降低品质。黏重土壤的锁水效果太好,土壤中的水分不能及时的排出而导致薯块缺氧,易感染病菌,这种土壤不利于耕作。
二、对光照的要求
光照会影响马铃薯花芽的分化,马铃薯花芽的分化需要长光照,这就是华北地区生长的马铃薯开花,而生长在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不开花的原因。光照不仅会影响马铃薯花芽的分化,还影响着株高和匍匐茎的长度。通常马铃薯的株高和匍匐茎的长度受到短日照的限制,结薯快而且早。另外,马铃薯不同的时期的生长侧重点不同,对于光照的要求也不同,在发芽期,生长出短而粗壮的芽苗是马铃薯高产的先决条件,因此,这一阶段要实行短日照,可以抑制芽的伸长,避免长成瘦高的弱苗,进而促使形成短壮芽;在幼苗期,目的是促进根系的发育,这一阶段需要短日照,并且要求强光;在发棵期,需要短日照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和强光照,以控制茎叶的生长,促进薯块的快速生长,以提高产量,因为马铃薯80%的产量就是出自这一时期,而短日照可以减少光合产物在茎叶中的损耗,从而为薯块的快速膨大打下基础。
三、对水分的要求
水是马铃薯的重要组成成分,植株以及块茎中大部分都是水分,干旱会影响根系的生长,减少干物质的积累,最终影响产量,还会导致产生畸形薯,另外,在块茎形成的时期,会影响薯块的品质。马铃薯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,在发芽期的需水量较少,种薯块中的水分就可以维持出苗所需。此阶段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宜过湿,否则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,导致种薯块腐烂。但是也不宜过于干燥,防止土壤反吸种薯块中的水分,影响出芽,一般这一阶段将土壤中的持水量控制在50%左右即可;在幼苗期,培育的重点是促进根系的发育,生长出矮壮苗,这一阶段土壤中的湿度维持在60%左右即可;发棵期是茎叶快速生长,干物质急剧累积的时期,这一阶段的需水量较大,土壤湿度要保持在田间持水量在70%~80%。但是在后期,子薯的形成时期,为了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,土壤湿度则需要降低田间持水量到60%左右;结薯期,这一时期对马铃薯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,因此对于旱极为敏感,如果出现干旱的情况会对产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,因此,要操控好水分,前期土壤湿度需要保持在70%~80%,并且不可忽湿忽干,否则易影响马铃薯的形状,影响品质。在后期要求土壤湿度维持在50%~60%即可,这样有助于薯块表皮栓化。
四、对温度的要求
马铃薯喜欢较为冷凉的环境,种薯在温度为7℃以上时就会发芽,达到12℃时,其生长速度就会明显加快,并且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正常出苗。马铃薯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3~18℃,温度过高会生长出细长、瘦弱的高肢苗,这种苗的抗病力差,会影响产量和品质;茎叶的最适宜生长温度是16~22℃,在这一温度下,茎叶的生长旺盛,光合作用增强,如果高于这一温度范围会导致茎叶的生长减慢,当达到35℃时会停止生长。如果温度过低,也会使生长发生停止。
较大的昼夜温差不利于薯块干物质的累积,白天相对的高温会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,促进干物质的合成,提高于物质的合成量,而夜晚相对较低的温度,会减少植株对光合产物干物质的消耗,可增加马铃薯的产量,提升马铃薯的品质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马铃薯对种植环境有哪些要求》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(文章配图来自网络)
既然来了,就留下您的脚印吧!